3月10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五场活动。该场活动分上下两个半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廖向阳、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奇伟分别在线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上半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廖向阳解读了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运行态势。“从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看,五年来,虽然受理案件数量总体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在逐步放缓,充分体现了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成效。”廖向阳介绍,2022年,诉前调解成功895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有5.4万件纠纷在线调解,每分钟就有75件成功化解在诉前。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快更好解决纠纷的新渠道,也从源头上减少了人民法院诉讼案件增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独特优势。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廖向阳介绍,过去五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结的14.5万件案件中,巡回法庭审结近7万件,接近总数的一半。巡回法庭被人民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
自2019年开始,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已经连续四年超过3000万件。廖向阳表示,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及时实现”。五年来,人民法院的工作方式和诉讼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全国法院85%以上的审判力量配置到办案一线;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主要是通过解决“立案难”、加强审限管理和审判流程管理,促进审判执行工作公开、高效、有序开展;智慧法院驱动司法服务不断转型升级,为提高办案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关注全国法院办案质量指标。廖向阳介绍,从过去五年的数据看,总体上,办案质量稳中有升。五年间,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保持在89%左右。2022年相比2017年,二审案件发回重审率、改判率分别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统一法律适用对于提高办案质量至关重要。”廖向阳介绍,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统一法律适用工作领导小组,推出促进统一法律适用的系统性方案。最高法审判委员会通过研究讨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研究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为地方各级法院审理同类案件提供明确统一的裁判标准。最高人民法院还梳理提炼出2000余条裁判要旨,建立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搭建统一法律适用平台,为法官提供精准、高效、权威的类案检索系统。
下半场,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奇伟解读了智慧法院建设成效。陈奇伟表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的便民利民效果非常显著。截至2022年底,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数达到1675万人,平台累计接收网上立案申请2400余万件、在线送达文书6700余万份。根据律师、原被告等用户代表反映,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开展诉讼,当事人参与诉讼从平均往返法院近6次减少到只需1至2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连续发布在线诉讼、在线调解两个司法解释,2022年又进一步围绕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三大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出台了《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和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两项意见。陈奇伟表示,针对互联网司法连续发布系列规则和意见,这在人民法院发展历史乃至世界法治文明史上都是首次。
陈奇伟介绍,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十分庞大,三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法院仅网上立案就近3000万件、网上开庭500多万场、在线证据交换800多万次,迫切需要加强对在线司法活动的规范引导,更好地减轻人民群众诉累。陈奇伟表示,全国智慧法院步入“从有到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可为信息时代的世界法治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区块链可以很好解决数字空间下的信任问题,人民法院在应用区块链技术方面具有广阔前景。陈奇伟介绍,司法链平台上链存证司法数据达到28.9亿条。3月7日起,全国法院所有电子送达文书均已支持在互联网司法区块链平台和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进行区块链存证在线核验,这将更好保障数字时代下每一份电子文书的司法权威。
202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发布。陈奇伟介绍,“规范”和“加强”是《意见》的两个关键词。将从顶层设计、司法数据中台和智慧法院大脑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加强和推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在司法人工智能应用支持下的全流程智能辅助办案,可有效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30%以上,提高庭审效率20%以上。